电话:0755-86168883
邮箱:egov@egovcloud.cn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七道深圳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楼A栋10楼整层
深圳市在全面深化智慧城市建设的未来三年计划中,提出八大方面的任务:
(1)整合共享视频和环境感知信息
整合市公安、交通、城管、环保、三防等有关部门的视频监控需求,明确共享区域范围,制定统一的共享使用标准,推进城市综合枢纽、主要交通路口、重点区域、关键节点等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资源的统筹建设和分级共享。整合环境、气象、水务、规划国土、城管等部门的环境感知网络建设需求,制定环境感知物联信息的数据采集、传输和交换标准,完善环境感知信息统筹建设和跨部门共享机制。到2015年底,实现全市重点场所和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基本实现公共区域的视频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利用;初步建成覆盖全市范围的生态、污染源、气象、水务、海洋等环境感知网络,有效提高我市环境评价、决策、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率。
责任单位:视频信息整合共享由市经贸信息委、应急办、综治办牵头,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委、人居环境委、城管局等单位配合;环境感知网络建设由市人居环境委、经贸信息委牵头,市规划国土委、气象局、水务局等单位配合。
(2) 大力发展智能交通
建立智能化交通监测体系,实现对路网交通流监测、视频监控、交通事件监测的集成与综合,提升交通监测系统的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深化智能公交综合应用,推进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和调度中心的建设,全面推广应用集定位跟踪监测、车载视频、智能报站等功能于一体的公交智能车载终端,搭建智能公交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电子站牌工程试点;拓展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建设“深圳易行网”等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创新基于互联网和广电信息网的交通信息服务,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移动多媒体、动态路况导航仪、交通视频信息亭、可变信息牌等方式在全市重要公共场所和主要区域向公众发布交通信息,完善公交地铁换乘、站点查询、票价等静态信息服务,逐步实现路况、泊车、行驶、民航、列车、轮渡等实时动态信息服务。到2015年,形成覆盖全市路网的智能交通综合监测体系,公交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更加广泛便捷,建成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相协调、国内领先、具有深圳特色的智能交通系统环境。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牵头,市公安局、深圳广电集团配合,其中交通视频信息亭建设由深圳广电集团负责。
(3)强化智慧环境监管
建立全市统一的环境智能感知体系,对全市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放射源等进行全面感知和全过程监控;有效整合水文、气象和周边城市环境质量等信息资源,提高环境数据分析和展示水平;加强环境智能化监控、监测、监察和信息发布,构建环境质量智能评价决策体系,保障市民的环境知情权;搭建智能化现代气象业务和气象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提高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提高海洋管理智能化水平。到2013年底,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时间提前量提高到30分钟;到2015年,实现对全市所有电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70%的重污染企业的智能在线监控,建成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平台,提高环境的智能化分析、预警和监测水平,为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责任单位:市人居环境委、规划国土委、气象局。
(4)构建智能化治安防控体系
开展车辆RFID(射频识别)固定基站和电子标签的试点安装工作,试点车辆电子标签应用,建立车辆电子身份标识和验证体系,实现对机动车辆轨迹信息的全面采集;推进“智能管控”,在全市推广居住证视频门禁系统,强化视频信息综合应用,推进视频监控和分析研判智能化、自动化,及时发现、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的发生;深化大情报平台应用,充分利用RFID技术丰富智能刑侦手段,实现对涉案信息的共享和智能管理,加强发案态势主动预警;拓展社区警务信息系统覆盖范围,加强移动警务和指挥调度。2013年开始在出租车、公交车、营运车辆上试点开展RFID电子车牌应用;到2015年底,基本实现人、屋、车等社会治安要素的标签化、轨迹采集的自动化、治安防控的智能化,科技强警水平国内领先。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委等单位配合。
(5)提高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
建设基于网格管理模式的社区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建设服务居民的社区家园网站,提供公共服务信息查询、网上办事功能和社区自治平台;建设市、区、街道、社区和各级职能部门联动响应的“工作网”,实现群众诉求和所有矛盾纠纷、问题隐患的受理、分流、处置、反馈、监督、考核的网上全流程管理和督办;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推动智能家居、安防监控和自动抄表等智能化社区综合管理应用,以及便民服务、社区医疗和社区养老等社区公共服务应用,综合开发利用社区各类信息资源,积极探索商业化运营模式。到2015年,建成覆盖市、区、街道、社区纵向四级和各级职能部门横向联通的社会建设“织网工程”综合信息平台;全市住宅物业智慧社区覆盖率达到30%以上。
责任单位:市社工委牵头,市综治办、经贸信息委、公安局、民政局等单位配合,其中“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由市住房建设局牵头,各有关单位配合。
(6)加强全市信息安全顶层设计
构建统一架构的有利于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的网络信息安全环境,制定信息安全策略。建立各区(新区)、市党政机关和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机制,统筹协调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安全保障和应急响应工作。市经贸信息委牵头成立全市党政机关信息安全联合检查组,完善联合检查机制,并加强对供水、供气、交通(含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业信息安全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各单位要建立信息安全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落实信息安全各项工作制度。
责任单位:市经贸信息委牵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公安局、国家安全局、国家保密局、密码管理局等单位配合。
(7)完善信息安全监控应急响应机制
建设和完善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对党政机关和重点领域的公众服务网站、重要信息系统和网络出口进行实时监控。加大网络攻击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建立公共信息网络、基础通信网的监测监控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通报制度和综合协调指挥调度体系,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统筹建立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支撑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各部门要组建本部门应急保障队伍,提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的保护和容灾备份,2015年建成市级综合性数据容灾中心。
责任单位:市经贸信息委、公安局、通信管理局牵头,各有关单位配合。
(8)加强核心要害系统安全防护
严控核心要害系统项目建设和运行环节的安全管理,在项目设计和建设阶段,同步规划和建设信息安全防护手段,加强风险分析和对源代码及设备的安全审查。在项目建成和运行阶段,要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进行验收测评,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核心要害系统的可信、可管、可控。要断开重要工业控制系统与公共网络之间所有不必要连接,并加强技术服务安全管理,在安全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禁止采取远程在线服务。
责任单位:各核心要害系统运营单位。